定义: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 ε>0,总存在正整数 N,当 n>N 时,恒有 ∣xn−a∣<ε 成立,则称常数 a 为数列 {xn} 当 n 趋于无穷时的极限,记为 n→∞limxn=a。
【注】
(1) ε 用来刻画 xn 与 a 的接近程度,N 用来刻画 n→∞ 这个极限过程。
(2) n→∞limxn=a 的几何意义是:对于 a 点的任何 ε 邻域(即开区间 (a−ε,a+ε) ),一定存在 N,当 n>N(即第 N 项以后的点 xn )都落在开区间 (a−ε,a+ε) 内,而只有有限个(最多有 N 个)在这区间之外。
(3) 数列 {xn} 的极限是否存在,以及极限值(若存在)的大小,与数列的前有限项无关。
(4) n→∞limxn=a⇔k→∞limx2k−1=k→∞limx2k=a。
自变量趋于无穷大时函数的极限
定义(x→+∞ 时):若对任意给定的 ε>0,总存在 X>0,当 x>X 时,恒有 ∣f(x)−A∣<ε,则称常数 A 为 f(x) 当 x→+∞ 时的极限,记为 x→+∞limf(x)=A。
定义(x→−∞ 时):若对任意给定的 ε>0,总存在 X>0,当 x<−X 时,恒有 ∣f(x)−A∣<ε,则称常数 A 为 f(x) 当 x→−∞ 时的极限,记为 x→−∞limf(x)=A。
定义(x→∞ 时):若对任意给定的 ε>0,总存在 X>0,当 ∣x∣>X 时,恒有 ∣f(x)−A∣<ε,则称常数 A 为 f(x) 当 x→∞ 时的极限,记为 x→∞limf(x)=A。
【注】这里的 x→∞ 是指 ∣x∣→+∞,而数列极限中的 n→∞ 是指 n→+∞。
定理:极限 x→∞limf(x) 存在的充要条件是极限 x→−∞limf(x) 及 x→+∞limf(x) 存在并且相等。
自变量趋于有限值时函数的极限
定义(x→x0 时):若对任意给定的 ε>0,总存在 δ>0,当 0<∣x−x0∣<δ 时,恒有 ∣f(x)−A∣<ε,则称常数 A 为函数 f(x) 当 x→x0 时的极限,记为 x→x0limf(x)=A。
【注】
(1) ε 用来刻画 f(x) 与 A 的接近程度,δ 用来刻画 x→x0 这个极限过程。
(2) 几何意义:对任意给定的 ε>0,总存在 U˚(x0,δ)(x0 的去心邻域 ),当 x∈U˚(x0,δ) 时,曲线 y=f(x) 夹在两直线 y=A−ε 和 y=A+ε 之间。
(3) 这里 x→x0,但 x=x0。极限 x→x0limf(x) 是否存在、极限值(若存在)的大小,与 f(x) 在 x=x0 处有没有定义、函数值(若有定义)的大小无关,只与 x=x0 的去心邻域 U˚(x0,δ) 内的函数值有关。而要使 x→x0limf(x) 存在,f(x) 必须在 x=x0 的某去心邻域 U˚(x0,δ) 内处处有定义。
若对任意给定的 ε>0,总存在 δ>0,当 x0−δ<x<x0 时,恒有 ∣f(x)−A∣<ε,则称常数 A 为函数 f(x) 当 x→x0 时的左极限,记为x→x0−limf(x)=A或 f(x0−)=A,或 f(x0−0)=A。
若对任意给定的 ε>0,总存在 δ>0,当 x0<x<x0+δ 时,恒有 ∣f(x)−A∣<ε,则称常数 A 为函数 f(x) 当 x→x0 时的右极限,记为x→x0+limf(x)=A或 f(x0+)=A,或 f(x0+0)=A。
定理:极限 x→x0limf(x) 存在的充要条件是左极限 x→x0−limf(x) 及右极限 x→x0+limf(x) 存在并且相等。
【注】
需要分左、右极限求极限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1) 求分段函数在分界点处的极限,而在该分界点两侧函数表达式不同(包括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如 x→0limx∣x∣ )。
(2) e∞ 型极限(如 x→0limex1,x→∞limex,x→∞lime−x ):
x→0−limex1=0,x→0+limex1=+∞⟹x→0limex1不存在。
x→−∞limex=0,x→+∞limex=+∞⟹x→∞limex不存在。
补充:e∞=∞,e+∞=+∞,e−∞=0。
(3) arctan∞ 型极限(如 x→0limarctanx1,x→∞limarctanx ):
x→0−limarctanx1=−2π,x→0+limarctanx1=2π⟹x→0limarctanx1不存在。
x→−∞limarctanx=−2π,x→+∞limarctanx=2π⟹x→∞limarctanx不存在
补充:arctan∞=2π,arctan(+∞)=2π,arctan(−∞)=−2π。
**(数列)**如果数列 {xn} 收敛,那么数列 {xn} 一定有界。
【注】反之不成立,反例为 xn=(−1)n。显然,该数列有界但不收敛。由此可得:有界是数列收敛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无界数列一定发散,但发散数列不一定无界。
**(函数)**若 x→x0limf(x) 存在,则 f(x) 在 x0 某去心邻域有界(即局部有界)。
【注】 反之不成立,反例为 f(x)=sinx1,该函数在 x=0 的去心邻域有界,但它在 x=0 处的极限 x→0limsinx1 不存在。
**(数列)**设 n→∞limxn=A。
如果 A>0(或 A<0 ),则存在 N>0,当 n>N 时,xn>0(或 xn<0 )。
如果存在 N>0,当 n>N 时,xn≥0(或 xn≤0 ),则 A≥0(或 A≤0 )。
【注】 注意结论 (1) 中是严格不等号(> 或 < ),(2) 中是非严格不等号(≥ 或 ≤ )。
**(函数)**设 x→x0limf(x)=A。
如果 A>0(或 A<0 ),则存在 δ>0,当 x∈U˚(x0,δ) 时,f(x)>0(或 f(x)<0 )。
如果存在 δ>0,当 x∈U˚(x0,δ) 时,f(x)≥0(或 f(x)≤0 ),那么 A≥0(或 A≤0 )。
limf(x)=A⇔f(x)=A+α(x)
其中 limα(x)=0(极限过程需与 limf(x)=A 的极限过程一致,如 x→x0 或 x→∞ 等 )。
若存在 N,当 n>N 时,xn≤yn≤zn,且 n→∞limxn=n→∞limzn=a,则 n→∞limyn=a。
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即单调增(减)有上(下)界的数列必有极限。
证明:数列单调且有界
- 证明数列单调的方法:
- 作差: xn+1−xn?0
- 作商:xnxn+1?1(xn全程不变号)
- 双差(重点):xn−xn−1xn+1−xn>0,再看xn+1−xn的符号,判断单调递增/递减
- 数学归纳法
- 证明数列有界的方法
- 假设数列极限为A,对递推式两端同时取极限建立关于A的方程,求A的值。(合理取舍)
【注】
(1) 夹逼准则比较多地用在求 n 项和的数列极限上,而单调有界准则比较多地用在求递推关系 xn+1=f(xn) 所定义的数列极限上。
(2) 函数极限也有对应的以上两条存在准则(形式类似,将数列下标 n 替换为函数自变量 x ,并调整极限过程描述即可 )。
若函数 f(x) 当 x→x0(或 x→∞)时的极限为零,则称 f(x) 为 x→x0(或 x→∞)时的无穷小量。
设 limα(x)=0,limβ(x)=0,且 β(x)=0(极限过程需统一,如 x→x0 或 x→∞ 等 )。
(1) 高阶:若 limβ(x)α(x)=0,记为 α(x)=o(β(x))。
(2) 低阶:若 limβ(x)α(x)=∞。
(3) 同阶:若 limβ(x)α(x)=C=0。
(4) 等价:若 limβ(x)α(x)=1,记为 α(x)∼β(x)。
(5) 无穷小的阶:若 lim[β(x)]kα(x)=C=0,则称 α(x) 是 β(x) 的 k 阶无穷小。
(1) 有限个无穷小的和仍是无穷小。
(2) 有限个无穷小的积仍是无穷小。
(3) 无穷小量与有界量的积仍是无穷小。
【注】以上前两条中的 “有限” 二字不能少(无限个无穷小的和或积不一定是无穷小 )。
若函数 f(x) 当 x→x0(或 x→∞)时趋向于无穷,则称 f(x) 为 x→x0(或 x→∞)时的无穷大量。
即:若对任意给定的 M>0,总存在 δ>0,当 0<∣x−x0∣<δ 时,恒有 ∣f(x)∣>M,则称 f(x) 为 x→x0 时的无穷大量(x→∞ 时类似,将 0<∣x−x0∣<δ 替换为 ∣x∣>X 等对应条件 )。
(1) 当 x→+∞ 时:lnαx≪xβ≪ax,其中 α>0,β>0,a>1。
【注】 ≪ 是远小于号,这些结论可以用洛必达法则证明。
(2) 当 n→∞ 时:lnαn≪nβ≪an≪n!≪nn,其中 α>0,β>0,a>1。
(1) 两个无穷大量的积仍为无穷大量。
(2) 无穷大量与有界变量之和仍为无穷大量。
以数列为例说明无穷大量与无界变量的关系,先回顾两个概念:
(1) 数列 {xn} 是无穷大量:∀M>0,∃N>0,当 n>N 时,恒有 ∣xn∣>M。
(2) 数列 {xn} 是无界变量:∀M>0,∃N>0,使 ∣xN∣>M。
由以上定义可知:无穷大量必为无界变量,而无界变量不一定是无穷大量。
在同一极限过程中:
特殊情况:若 f(x)≡0,它是 x→x0 时的无穷小量,但 f(x)1 无意义,所以不是无穷大量。
定义 1:设y=f(x)在点x0的某邻域内有定义,若Δx→0limΔy=Δx→0lim[f(x0+Δx)−f(x0)]=0,则称y=f(x)在点x0处连续。
定义 2:设y=f(x)在点x0的某邻域内有定义,若x→x0limf(x)=f(x0),则称y=f(x)在点x0处连续。
注:以上两个定义是等价的。
左连续:若x→x0−limf(x)=f(x0),则称y=f(x)在点x0处左连续。
右连续:若x→x0+limf(x)=f(x0),则称y=f(x)在点x0处右连续。
定理:函数f(x)在点x0处连续的充要条件是f(x)在点x0处既左连续又右连续。
区间上的连续:
- 如果f(x)在区间(a,b)内每点都连续,则称f(x)在(a,b)内连续。
- 若f(x)在区间(a,b)内连续,在x=a处右连续,在x=b处左连续,则称f(x)在[a,b]上连续。
思考:函数在某点极限存在,一定连续吗?
不一定
结论:若limx→x0f(x)=f(x0),则函数f(x)在x=x0处连续。这意味着:
f(x0)一定存在;
极限值与该点函数值相同。
函数f(x)在x=x0处连续,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左右极限存在;
左右极限相等(左右极限存在且相等,才能说明函数在该点极限存在);
此极限值等于函数在该点的函数值。
间断点的定义:若f(x)在x0的某去心邻域内有定义,但在x0处不连续,则称x0为f(x)的间断点。
间断点的分类(求函数在该点的左右极限):
间断点的产生原因:
x→x0limf(x)根本不存在(左右极限不存在 / 存在且不等)。
f(x)在x=x0处无定义(f(x0)不存在)。
x→x0limf(x)=f(x0)。
定理:设函数f(x)和g(x)在点x0处连续,则f(x)±g(x)、f(x)⋅g(x)、g(x)f(x)(g(x0)=0)在点x0处也连续。
定理:设函数u=φ(x)在点x=x0处连续,且φ(x0)=u0,而函数y=f(u)在点u=u0处连续,则复合函数y=f[φ(x)]在x=x0处也连续。
定理:基本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域内都是连续的。
定理: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间内都是连续的。
【注】:所谓定义区间,是指包含在定义域内的区间。
定理(最值定理):设f(x)在闭区间[a,b]上连续,则f(x)在[a,b]上必有最大值与最小值。
定理(有界性定理):设f(x)在闭区间[a,b]上连续,则f(x)在[a,b]上必有界。
定理(介值定理):设f(x)在闭区间[a,b]上连续,且f(a)=f(b),则对于任意介于f(a)与f(b)之间的数C,至少存在一点ξ∈(a,b),使f(ξ)=C。
推论:若f(x)在[a,b]上连续,则f(x)在[a,b]上可取到介于最小值m与最大值M之间的任何值。
定理(零点定理):设f(x)在闭区间[a,b]上连续,且f(a)⋅f(b)<0,则至少存在一点ξ∈(a,b),使f(ξ)=0。
【注】
零点定理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证明方程的根的存在性。
零点定理适用于题目中等式的一端=0,介质定理适用于题目中等式的一端=0。
零点定理解题步骤:构造函数;验证连续性;计算区间端点函数值;得出结论
介质定理解题步骤:确定函数最值;验证C的范围;应用最值定理
例题1:证明连续函数存在不动点
已知f(x)在[0,1]上连续,且0≤f(x)≤1,求证:∃c∈[0,1],使f(c)=c。
证明过程
构造辅助函数
构造F(x)=f(x)−x。
分析辅助函数的端点值
计算F(0):F(0)=f(0)−0=f(0),由已知0≤f(x)≤1,可得F(0)≥0。
计算F(1):F(1)=f(1)−1,由已知0≤f(x)≤1,可得F(1)≤0。
分情况讨论
若F(0)=0,则f(0)−0=0,即f(0)=0,此时取c=0,满足f(c)=c;若F(1)=0,则f(1)−1=0,即f(1)=1,此时取c=1,满足f(c)=c。
若F(0)=0且F(1)=0,结合前面的结论,可得F(0)>0,F(1)<0,那么F(0)⋅F(1)<0。
由零点定理可知,至少存在一点c∈(0,1),使得F(c)=0,即f(c)−c=0,也就是f(c)=c。
综上,∃c∈[0,1],使f(c)=c。
例题2: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应用
已知f(x)在[a,b]上连续,且a<c<d<b,求证:对任意正数m,n,∃ξ∈(a,b),使得mf(c)+nf(d)=(m+n)f(ξ)。
证明过程
利用最值定理确定范围
因为f(x)在[a,b]上连续,根据最值定理,f(x)在[a,b]上有最小值mmin和最大值Mmax,即mmin≤f(x)≤Mmax,对任意x∈[a,b]成立。
又因为c∈[a,b],d∈[a,b],所以mmin≤f(c)≤Mmax,mmin≤f(d)≤Mmax。
分析m+nmf(c)+nf(d)的范围
由于m,n是正数,对mmin≤f(c)≤Mmax两边同乘m,可得m⋅mmin≤mf(c)≤m⋅Mmax;
对mmin≤f(d)≤Mmax两边同乘n,可得n⋅mmin≤nf(d)≤n⋅Mmax。
将两式相加,得到m⋅mmin+n⋅mmin≤mf(c)+nf(d)≤m⋅Mmax+n⋅Mmax,即(m+n)mmin≤mf(c)+nf(d)≤(m+n)Mmax。
两边同时除以m+n(m+n>0),可得mmin≤m+nmf(c)+nf(d)≤Mmax。
应用介值定理
由介值定理可知,至少存在一点ξ∈(a,b),使得f(ξ)=m+nmf(c)+nf(d),两边同乘m+n,即mf(c)+nf(d)=(m+n)f(ξ)。
综上,对任意正数m,n,∃ξ∈(a,b),使得mf(c)+nf(d)=(m+n)f(ξ)。
- x→0limxsinx=1
x→0lim(1+x)x1=e
x→∞lim(1+x1)x=e
x→0limxax−1=lna
n→∞limnn=1
n→∞limna=1 (a>0)
n→∞limqn=0(0<∣q∣<1)
n→∞lim(n+1)nnn=limn→∞(1+n1)n1=e1
n→∞lim(n+1)pnp=1 (p为常数)
当□→1时,ln□=□−1
x→∞limbmxm+bm−1xm−1+⋯+b1x+b0anxn+an−1xn−1+⋯+a1x+a0=⎩⎨⎧bman,0,∞,n=mn<mn>m
limx→0bnxn+o(xn)amxm+o(xm)=⎩⎨⎧∞,bnam,0,m<nm=nm>n
limx→0ex=⎩⎨⎧0,+∞,1,x<0x>0x=0
x→∞limarctanx=2π
x→∞limxn=⎩⎨⎧0,∞,1,不存在,∣x∣<1∣x∣>1x=1x=−1
x的一阶无穷小
sinx∼tanx∼arcsinx∼arctanx∼ln(1+x)∼ex−1∼ln(x+1+x2)∼x
ax−1∼xlna,n1+x−1∼n1x,(1+x)α−1∼αx,loga(x+1)∼lnax (a>0 且 a=1)
x的二阶无穷小
- 1−cosx∼21x2,1−cosnx∼2nx2,x−ln(1+x)∼21x2
x的三阶无穷小
- x−sinx∼61x3,tanx−x∼31x3,arcsinx−x∼61x3,x−arctanx∼31x3,tanx−sinx∼21x3
乘除关系可以换
若α∼α1,β∼β1,则limβα=limβα1=limβ1α=limβ1α1
加减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换
若α∼α1,β∼β1,且limβ1α1=A=1,则α−β∼α1−β1;
若α∼α1,β∼β1,且limβ1α1=A=−1,则α+β∼α1+β1。
注:代换原则说明等价无穷小只能用在相对于整个极限而言的乘除因子中,不可用在加减法中。
佩亚诺余项泰勒公式和麦克劳林公式
佩亚诺余项泰勒公式:f(x)=f(x0)+f′(x0)(x−x0)+2!1f′′(x0)(x−x0)2+⋯+n!1f(n)(x0)(x−x0)n+o[(x−x0)n],
常称 Rn(x)=o[(x−x0)n] 为皮亚诺型余项
麦克劳林公式(x0=0时):f(x)=f(0)+f′(0)x+2!f′′(0)x2+3!f′′′(0)x3+⋯+n!f(n)(0)xn+o(xn)
九个常见的泰勒公式
f(x)=sinx=x−61x3+o(x3)=x−3!x3+⋯+(−1)n−1(2n−1)!x2n−1+o(x2n−1)
f(x)=cosx=1−21x2+241x4+⋯+(−1)n(2n)!x2n+o(x2n)
f(x)=tanx=x+31x3+o(x3)
f(x)=arcsinx=x+61x3+⋯+(2n)!!(2n−1)!!⋅2n+1x2n+1+o(x2n+1)
f(x)=arccosx=2π−arcsinx=2π−x−21⋅3x3−⋯−(2n)!!(2n−1)!!⋅2n+1x2n+1+o(x2n+1)
注:(2n−1)!!、(2n)!!表示奇、偶阶乘,即(2n−1)!!=1×3×5×⋯×(2n−1),(2n)!!=2×4×6×⋯×(2n)
f(x)=arctanx=x−3x3+5x5−7x7+⋯+(−1)k2k+1x2k+1+o(x2k+1)
f(x)=ex=1+x+2!x2+⋯+n!xn+o(xn)
f(x)=ln(1+x)=x−2x2+31x3+⋯+(−1)n−1nxn+o(xn)
f(x)=(1+x)α=1+αx+2!α(α−1)x2+3!α(α−1)(α−2)x3+⋯+n!α(α−1)⋯(α−n+1)xn+o(xn)
f(x)=1−x1=1+x+x2+x3+⋯+xn+o(xn)
若limf(x)=A,limg(x)=B,则有以下运算法则:
加减运算:lim[f(x)±g(x)]=limf(x)±limg(x)=A±B。
乘法运算:lim[f(x)g(x)]=limf(x)⋅limg(x)=AB。
除法运算:limg(x)f(x)=limg(x)limf(x)=BA(B=0)。
助记:
常用结论:
若limf(x)=A=0,则limf(x)g(x)=Alimg(x)(可先求出极限非零的因子的极限)。
若limg(x)f(x)存在,且limg(x)=0,则limf(x)=0。
若limg(x)f(x)=A=0,且limf(x)=0,则limg(x)=0。
若limα(x)=0,limβ(x)=∞,且limα(x)β(x)=A,则lim[1+α(x)]β(x)=eA。
归纳为三步:
当x→0时,(1+x)α−1∼αx。这个结论推广可得:若α(x)→0,α(x)β(x)→0,则[1+α(x)]β(x)−1∼α(x)β(x)
limn→∞na1n+a2n+⋯+amn=a,其中ai>0 (i=1,2,⋯,m),a=max{a1,a2,⋯,am}。证明:令max{a1,a2,⋯,am}=a,则nan≤na1n+a2n+⋯+amn≤nman。因为limn→∞nan=a,limn→∞nman=a,由夹逼准则得limn→∞na1n+a2n+⋯+amn=a
代入x的极限值,分析极限的类型和可使用的化简
00型:等价替换、洛、泰
∞∞型:洛、泰,提公因子
0×∞型:等价替换,化为∞10或01∞型
例:x→0+limxlnx=limx→0+x1lnx(∞∞型),x→0+limx1lnx=x→0+lim−x21x1=x→0+lim(−x)=0
1∞型:幂指函数指数化、重要极限、常用结论
例:x→0lim(cosx)x21
解 1:幂指函数指数化,x→0lim(cosx)x21=x→0limex21lncosx=x→0limex21ln[cosx−1+1],
等价替换ln[cosx−1+1]∼cosx−1,则x→0limex2cosx−1=ex→0limx2−21x2=e−21
解 2:常用结论,x→0lim(cosx)x21=x→0lim[1+(cosx−1)]x21,x→0lim(cosx−1)=0,x→0limx21=∞,x→0lim(cosx−1)⋅x21=x→0limx2−21x2=−21,所以x→0lim(cosx)x21=e−21
解 3:t→0lim(1+t)t1=e,x→0lim(cosx)x21=x→0lim[1+(cosx−1)]cosx−11⋅x2cosx−1=ex→0limx2cosx−1=e−21
∞−∞(01−01)型:整理化简,提公因子、倒代换
例:x→∞limx2[ln(1+x1)−x1]=x→∞limx2×(ln(1+x1)−x1)
提公因子得x→∞limx2×(−21×x21)=−21;
倒代换,令x1=t,原式=t→0limt21(ln(1+t)−t)=t→0limt2ln(1+t)−t,用洛必达法则,t→0lim2t1+t1−1=t→0lim2(1+t)−1=−21.
01−01型:先通分再等价替换
∞0、00型:幂指函数指数化
化简
根式有理化
相约(约去)公因子
计算非零因式
等价无穷小替换
拆分极限存在的项
变量替换(尤其是倒代换)
幂指函数指数化
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