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D是平面上的一个点集,若对每个点P(x,y)∈D,变量z按照某一对应法则f有一个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称z为x,y的二元函数,记为z=f(x,y)。其中点集D称为该函数的定义域,x,y称为自变量,z称为因变量。函数值f(x,y)的全体所构成的集合称为函数f的值域,记为f(D)。通常情况下,二元函数z=f(x,y)在几何上表示一张空间曲面。
设二元函数 f(x,y) 的定义域为 D,点 P0(x0,y0) 是 D 的聚点。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 ε(无论它多么小),总存在正数 δ,使得对于满足不等式 0<∣PP0∣<δ 的所有点 P(x,y)∈D,都有 ∣f(x,y)−A∣<ε 恒成立,那么就称常数 A 为函数 f(x,y) 当 (x,y)→(x0,y0) 时的极限,
记为(x,y)→(x0,y0)limf(x,y)=A或x→x0y→y0limf(x,y)=A或P→P0limf(P)=A。
这里 ∣PP0∣ 是点 P(x,y) 与点 P0(x0,y0) 之间的距离即(x−x0)2+(y−y0)2,ε 可以理解为误差,δ 依赖于 ε 而确定,几何上表示以 P0 为圆心、r=δ 的圆内的所有点,函数值介于 A−ε 到 A+ε 之间。
【注】:
- 这里的极限是要求点(x,y)在D内以任意方式趋近于点(x0,y0)时,函数f(x,y)都趋近于同一确定的常数A,否则该极限就不存在。
- 一元函数极限中的下述性质对多元函数仍成立:
① 局部有界性;② 保号性;③ 有理运算;④ 极限与无穷小的关系;⑤ 夹逼性。
分母不为 0 的连续函数 —— 直接代值
对于分母不为 0 的连续函数,求极限时可以直接将趋近的点代入函数进行计算。
将 x=0,y=0 代入分子分母,代入后分子为 1−0+0×1=1,分母为 02+12=1,极限值为 1。
分母为 0—— 变形处理
- 根式有理化:当函数中含有根式时,可通过分子分母同乘根式的共轭式来有理化,消去分母为 0 的情况。
分子分母同乘 x2y2+1+1,得到:
(x,y)→(0,0)lim(x2+y2)(x2y2+1+1)(x2y2+1−1)(x2y2+1+1)=(x,y)→(0,0)lim(x2+y2)(x2y2+1+1)x2y2
因为 x2y2+1+1 当 (x,y)→(0,0) 时极限为 2,且 x2+y2y2≤1(有界),x2 是无穷小量,无穷小量乘以有界量仍为无穷小量,所以极限为 0。
- 换元法(转化为一元函数极限):通过换元,将二元函数的极限转化为一元函数的极限来计算。
法一:令 xy=t,当 (x,y)→(0,0) 时,t→0,则极限变为 t→0limt2−t+4。分子分母同乘 2+t+4 有理化,得到:
t→0limt(2+t+4)4−(t+4)=t→0limt(2+t+4)−t=t→0lim2+t+4−1=−41
法二:直接对原函数分子分母同乘 2+xy+4 有理化,得到:
(x,y)→(0,0)limxy(2+xy+4)(2−xy+4)(2+xy+4)=(x,y)→(0,0)limxy(2+xy+4)4−(xy+4)=(x,y)→(0,0)limxy(2+xy+4)−xy=−41
定义:设函数f(x,y)在区域D上有定义,点P0(x0,y0)∈D,如果(x,y)→(x0,y0)limf(x,y)=f(x0,y0)成立,则称函数f(x,y)在点P0(x0,y0)连续;如果f(x,y)在区域D上的每个点(x,y)处都连续,则称函数f(x,y)在区域D上连续。
一元函数在某点连续是左右极限都存在且等于该点函数值(仅有两个方向趋于该点);
二元函数在某点连续,要求平面上任意方向趋于该点时,极限都存在且等于该点的函数值(有无穷个方向趋于该点)。
性质:
性质 1:多元连续函数的和、差、积、商(分母不为零)仍为连续函数。
性质 2:多元连续函数的复合函数也是连续函数。
性质 3:多元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域内连续。
性质 4(最大值定理):有界闭区域D上的连续函数在区域D上必能取得最大值与最小值。
性质 5(介值定理):有界闭区域D上的连续函数在区域D上必能取得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任何值。
要判断二元函数在(x,y)→(0,0)时的极限是否存在,需验证沿任意路径趋于(0,0)时极限是否都存在且相等。我们注意到方程是齐次的,通过选取特殊路径(y=kx, y=kx2, y=0, x=0,…)来分析:
当x=0,y→0时,函数变为:
y→0lim0+y20−y2=y→0limy2−y2=−1
当y=x,x→0时,函数变为:
x→0limx2+x2x2−x2=x→0lim2x20=0
由于沿路径x=0(y→0)得到的极限值为−1,沿路径y=x(x→0)得到的极限值为0,−1=0,即沿不同路径趋于(0,0)时极限值不相等。
另外,还可选取路径y=kx(k为常数),此时函数变为:
x→0limx2+(kx)2x2−(kx)2=x→0lim1+k21−k2
极限值依赖于k的取值,进一步说明极限不存在。
综上,(x,y)→(0,0)limx2+y2x2−y2不存在。
要判断该二元函数的二重极限是否存在,通过选取不同的特殊路径来分析:
当y=x,x→0时,将y=x代入函数,得到:
x→0limx4+x4x2⋅x2=x→0lim2x4x4=21
当y=0,x→0时,将y=0代入函数,分子x2y2=x2⋅02=0,分母x4+y4=x4+04=x4→0(趋于0但不为0),所以:
x→0limx4+y4x2y2=x→0limx40=0
由于沿路径y=x(x→0)得到的极限值为21,沿路径y=0(x→0)得到的极限值为0,21=0,即沿不同路径趋于(0,0)时极限值不相等。
综上,(x,y)→(0,0)limx4+y4x2y2不存在。
二次极限有**先x后y和先y后x**两种,本质是两次求一元函数的极限,计算时从内往外进行。
先x后y的二次极限:y→y0lim(x→x0limf(x,y))。计算时,先把y看作常数,求内层x→x0时的极限(若存在,结果是关于y的表达式g(y)),再求外层y→y0时g(y)的极限。
先先y后x的二次极限:x→x0lim(y→y0limf(x,y))。计算时,先把x看作常数,求内层y→y0时的极限(若存在,结果是关于x的表达式φ(x)),再求外层x→x0时φ(x)的极限。
二次极限存在的前提是两次一元函数极限都存在;若内层极限不存在,可直接判定该二次极限不存在。
二重极限(x,y)→(x0,y0)limf(x,y)要求(x,y)以任意路径趋于(x0,y0)时,极限都存在且相等。
若要说明二重极限不存在,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找到两条不同路径,使得沿这两条路径趋于(x0,y0)时,极限存在但不相等;
找到一条路径,使得沿该路径趋于(x0,y0)时,极限不存在。
二者无必然联系,存在多种情况:
两个二次极限均不存在,但二重极限存在
例如函数f(x,y)=xsiny1+ysinx1,先x→0时,ysinx1振荡,内层极限不存在,故先x后y的二次极限不存在;同理先y后x的二次极限也不存在。但二重极限(x,y)→(0,0)lim(xsiny1+ysinx1)=0(因为x、y是无穷小量,siny1、sinx1是有界量,无穷小量乘有界量仍为无穷小量)。
两个二次极限存在且相等,但二重极限不存在
例如函数f(x,y)=x2+y2xy,先x→0时,x→0limx2+y2xy=0,再y→0,得先x后y的二次极限为0;同理先y后x的二次极限也为0。但取路径y=kx(k为常数),则x→0limx2+(kx)2x⋅kx=1+k2k,极限值依赖于k,故二重极限不存在。
二重极限及两个二次极限均存在,则三者相等
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当函数满足一定连续性等条件时成立。
二重极限及一个二次极限存在,其值必相等
可通过极限的唯一性等性质推导得出。
若两个二次极限存在但不相等,二重极限必不存在
用反证法,若二重极限存在,根据极限唯一性,它应与两个二次极限都相等,这与两个二次极限不相等矛盾,故二重极限不存在。例如函数f(x,y)=x+y−x+y+x2+y2,先x→0时,x→0limx+y−x+y+x2+y2=yy+y2=1+y,再y→0,得先x后y的二次极限为1;先y→0时,y→0limx+y−x+y+x2+y2=x−x+x2=−1+x,再x→0,得先y后x的二次极限为−1。两个二次极限不相等,故二重极限不存在。
先x→0后y→0的二次极限:
将y视为常数,计算内层极限x→0limx+y−x+y+x2+y2,把x=0代入,得到yy+y2=1+y。
再计算外层极限y→0lim(1+y)=1。
先y→0后x→0的二次极限:
将x视为常数,计算内层极限y→0limx+y−x+y+x2+y2,把y=0代入,得到x−x+x2=−1+x。
再计算外层极限x→0lim(−1+x)=−1。
两个二次极限存在但不相等。
二次极限:
先x→0时,ysinx1因sinx1振荡,无极限,所以先x后y的二次极限不存在;同理,先y后x的二次极限也不存在。
二重极限:
因为(x,y)→(0,0)limxsiny1→0,(x,y)→(0,0)limysinx1→0,根据极限可加性,(x,y)→(0,0)lim(xsiny1+ysinx1)=0,二重极限存在
即两个二次极限均不存在,但二重极限存在。
二次极限:
先x→0时,x→0limx2+y2xy=0(把y视为常数),再y→0,得先x后y的二次极限为0;同理,先y后x的二次极限也为0,两个二次极限存在且相等。
二重极限:
取路径y=kx(k为常数),则x→0limx2+(kx)2x⋅kx=1+k2k,极限值依赖于k,故二重极限不存在
两个二次极限存在且相等,但二重极限未必存在。
求谁的偏导数,就将其他自变量均视为常数,转化为一元函数的导数问题。
- 符号变化:一元导数的 “d” 在偏导数中变为 “∂”。
设z=f(x,y)在(x0,y0)的某一邻域内有定义:
- 关于x的偏导数fx′(x0,y0):
fx′(x0,y0)=limΔx→0Δxf(x0+Δx,y0)−f(x0,y0)
- 关于y的偏导数fy′(x0,y0):
fy′(x0,y0)=limΔy→0Δyf(x0,y0+Δy)−f(x0,y0)
注意:对于分段函数,在分段点上需用定义求偏导数。
二元函数偏导数的几何意义
设M(x0,y0,f(x0,y0))为曲面z=f(x,y)上的一点。过点M作平面y=y0与曲面z=f(x,y)相交,其交线为平面y=y0上的曲线{z=f(x,y0)y=y0,则fx′(x0,y0)表示上述交线在点M处的切线对x轴的斜率。同样,过点M作平面x=x0与曲面z=f(x,y)相交,其交线为平面x=x0上的曲线{z=f(x0,y)x=x0,则fy′(x0,y0)表示上述交线在点M处的切线对y轴的斜率。
高阶偏导数是对偏导数再次求偏导的结果。例如一元函数的二阶导数dx2d2y=dxd(dxdy),多元函数的高阶偏导数同理。
一般地,二元函数的n阶偏导数有2n个。以二阶偏导数为例:
对x的二阶偏导数:∂x2∂2z=zxx′′=∂x∂(∂x∂z)
对y的二阶偏导数:∂y2∂2z=zyy′′=∂y∂(∂y∂z)
混合偏导数(先对x后对y):∂x∂y∂2z=zxy′′=∂y∂(∂x∂z)
混合偏导数(先对y后对x):∂y∂x∂2z=zyx′′=∂x∂(∂y∂z)
高阶混合偏导数相等的条件:若混合偏导数均为连续函数,则它们相等,即∂x∂y∂2z=∂y∂x∂2z。
求偏导数时,需将其他自变量视为常数:
∂x∂f=2x+3y
代入点(1,2),得:
∂x∂f(1,2)=2×1+3×2=8
∂y∂f=y1+3x
代入点(1,2),得:
∂y∂f(1,2)=21+3×1=27
将z=(1+xy)y视为关于x的幂函数,根据幂函数求导法则:
∂x∂z=y(1+xy)y−1⋅∂x∂(1+xy)=y(1+xy)y−1⋅y=y2(1+xy)y−1
先将z=(1+xy)y变形为z=eyln(1+xy),再根据复合函数求导法则:
∂y∂z=eyln(1+xy)⋅∂y∂(yln(1+xy))=(1+xy)y⋅[ln(1+xy)+y⋅1+xyx]=(1+xy)y[ln(1+xy)+1+xyxy]
先将xyz变形为以e为底的指数形式eyzlnx,再分别对x,y,z求偏导(求偏导时将其他变量视为常数):
将y,z视为常数,按幂函数求导法则:
∂x∂f=yz⋅xyz−1
将x,z视为常数,按复合函数求导法则:
∂y∂f=eyzlnx⋅zyz−1lnx=xyz⋅zyz−1lnx
将x,y视为常数,按复合函数求导法则:
∂z∂f=eyzlnx⋅yzlnylnx=xyz⋅yzlnxlny
将积分拆分为z=∫ax2+y2etdt−∫axetdt(a为常数),根据变上限积分求导法则:
∂x∂z=ex2+y2⋅∂x∂(x2+y2)−ex=2x⋅ex2+y2−ex
对∂x∂z再次关于x求偏导:
∂x2∂2z=∂x∂(2xex2+y2−ex)=2ex2+y2+2x⋅ex2+y2⋅2x−ex=(4x2+2)ex2+y2−ex
对∂x∂z关于y求偏导:
∂x∂y∂2z=∂y∂(2xex2+y2−ex)=2x⋅ex2+y2⋅2y−0=4xyex2+y2
说明:高阶偏导数需从低阶开始逐步求解,每一步都遵循 “求谁的偏导,其他变量视为常数” 的核心思想。
fx′(0,0)=limΔx→0Δxf(0+Δx,0)−f(0,0)=limΔx→0Δx0−0=0
fy′(0,0)=limΔy→0Δyf(0,0+Δy)−f(0,0)=limΔy→0Δy0−0=0
fx′(x,y)=(x2+y2)2(3x2y−y3)(x2+y2)−(x3y−xy3)⋅2x=(x2+y2)2x4y+4x2y3−y5
fy′(x,y)=(x2+y2)2(x3−3xy2)(x2+y2)−(x3y−xy3)⋅2y=(x2+y2)2x5−4x3y2−xy4
- 求fxy′′(0,0):
fxy′′(0,0)=limΔy→0Δyfx′(0,0+Δy)−fx′(0,0)
代入fx′(x,y)(令x=0),得fx′(0,Δy)=(Δy)40+0−(Δy)5=−Δy,因此:
fxy′′(0,0)=limΔy→0Δy−Δy−0=−1
- 求fyx′′(0,0):
fyx′′(0,0)=limΔx→0Δxfy′(0+Δx,0)−fy′(0,0)
代入fy′(x,y)(令y=0),得fy′(Δx,0)=(Δx)4(Δx)5−0−0=Δx,因此:
fyx′′(0,0)=limΔx→0ΔxΔx−0=1
结论:在分段点(0,0)处,fxy′′(0,0)=−1,fyx′′(0,0)=1,说明混合偏导数不相等(因混合偏导数在(0,0)处不连续)。
定义(全微分):如果函数z=f(x,y)在点(x0,y0)处的全增量
Δz=f(x0+Δx,y0+Δy)−f(x0,y0)
可表示为
Δz=AΔx+BΔy+o(ρ)
其中A,B与Δx,Δy无关,ρ=(Δx)2+(Δy)2,则称函数z=f(x,y)在点(x0,y0)处可微,而称AΔx+BΔy为函数z=f(x,y)在点(x0,y0)处的全微分,记为
dz=AΔx+BΔy
如果f(x,y)在区域D内的每一点(x,y)都可微分,则称f(x,y)在D内可微分。
定理(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函数z=f(x,y)在点(x,y)处可微,则该函数在点(x,y)处的偏导数∂x∂z,∂y∂z必定存在,且
dz=∂x∂zdx+∂y∂zdy
用定义判定f(x,y)在点(x0,y0)处的可微性分以下两步:
- fx′(x0,y0)与fy′(x0,y0)是否都存在?
- Δx→0Δy→0lim(Δx)2+(Δy)2[f(x0+Δx,y0+Δy)−f(x0,y0)]−[fx′(x0,y0)Δx+fy′(x0,y0)Δy]是否为零?
定理(全微分存在的充分条件):如果z=f(x,y)的偏导数∂x∂z,∂y∂z在点(x0,y0)处连续,则函数z=f(x,y)在点(x0,y0)处可微。
连续、可偏导及可微之间的关系
连续、可偏导及可微之间的关系方法一:证明偏导连续
若能证明函数的偏导数∂x∂z、∂y∂z在某点连续,则根据全微分存在的充分条件,函数在该点可微。
方法二:利用可微定义的极限
验证极限ρ→0limρΔz−dz=0(其中ρ=(Δx)2+(Δy)2),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 1:计算全增量Δz=f(x0+Δx,y0+Δy)−f(x0,y0)。
步骤 2:计算全微分dz=∂x∂zdx+∂y∂zdy。
步骤 3:将Δz和dz代入极限式,验证其值为 0。
方法一:利用必要条件
若函数不连续,或偏导数不存在,则函数不可微。
方法二:利用可微定义的极限
验证极限ρ→0limρΔz−dz=0(或极限不存在),即验证(Δx,Δy)→(0,0)lim(Δx)2+(Δy)2f(x0+Δx,y0+Δy)−f(x0,y0)−∂x∂zdx−∂y∂zdy=0(或极限不存在)。
方法三:特殊路径法
若存在某条路径,使得上述极限不为 0,则函数不可微。
注意:偏导不连续不能直接推出函数不可微,需通过上述方法进一步验证。
题目:关于二元函数f(x,y),正确的是(B)。
解析:
选项 A:偏导不连续,全微分可能存在(偏导连续是可微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故 A 错误。
选项 B:偏导连续⇒函数可微⇒全微分存在,故 B 正确。
选项 C:全微分存在⇒偏导存在,但偏导不一定连续(可微是偏导连续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故 C 错误。
选项 D:全微分存在⇒偏导一定存在,故 D 错误。
综上,正确答案为B。
题目:设f(x,y)=⎩⎨⎧x2+y2∣xy∣sin(x2+y2)0(x2+y2=0)(x2+y2=0),判断(0,0)处的连续性、偏导数存在性与可微性。
解:
连续性:
(x,y)→(0,0)limx2+y2∣xy∣sin(x2+y2)=(x,y)→(0,0)limx2+y2sin(x2+y2)⋅∣xy∣=1⋅0=0=f(0,0)
故函数在(0,0)处连续。
偏导数存在性:
fx′(0,0)=Δx→0limΔxf(Δx,0)−f(0,0)=Δx→0limΔx0−0=0
fy′(0,0)=Δy→0limΔyf(0,Δy)−f(0,0)=Δy→0limΔy0−0=0
故偏导数在(0,0)处存在。
可微性:
全增量Δz=(Δx)2+(Δy)2∣Δx⋅Δy∣sin[(Δx)2+(Δy)2]
全微分dz=0⋅dx+0⋅dy=0
验证极限:取路径Δx=Δy,
(Δx,Δy)→(0,0)lim(Δx)2+(Δy)2Δz−dz=Δx→0lim[2Δx2]23(Δx)2sin(2Δx2)=Δx→0lim22∣Δx∣3∣Δx∣⋅2Δx2=21=0
故函数在(0,0)处不可微。
题目:求u=ln(3x−2y+z)的全微分du。
解:
求偏导数:
对x的偏导数:∂x∂u=3x−2y+z3
对y的偏导数:∂y∂u=3x−2y+z−2
对z的偏导数:∂z∂u=3x−2y+z1
全微分公式:因偏导数均连续,故全微分存在,
du=∂x∂udx+∂y∂udy+∂z∂udz=3x−2y+z3dx−2dy+dz
设函数 u=u(x,y),v=v(x,y) 在点 (x,y) 处有对 x 及对 y 的偏导数,函数 z=f(u,v) 在对应点 (u,v) 处有连续偏导数,则复合函数 z=f[u(x,y),v(x,y)] 在点 (x,y) 处的两个偏导数存在,且有
∂x∂z=∂u∂z∂x∂u+∂v∂z∂x∂v,∂y∂z=∂u∂z∂y∂u+∂v∂z∂y∂v
设函数 z=f(u,v),u=u(x,y) 及 v=v(x,y) 都有连续的一阶偏导数,则复合函数 z=f[u(x,y),v(x,y)] 的全微分
dz=∂x∂zdx+∂y∂zdy=∂u∂zdu+∂v∂zdv
即:不论把函数 z 看做自变量 x,y 的函数,还是看作中间变量 u,v 的函数,函数 z 的全微分形式都是一样的。
函数 w 是中间变量 x,y,z 的函数,而 x,y,z 又都是自变量 t 的函数,因此需用复合函数全导数法则(“同链相乘,异链相加”)求解。
根据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全导数 dtdw 为:
dtdw=∂x∂w⋅dtdx+∂y∂w⋅dtdy+∂z∂w⋅dtdz
对 w 求偏导:∂x∂w=y,∂y∂w=x,∂z∂w=1。
对 x,y,z 求关于 t 的导数:dtdx=−sint,dtdy=cost,dtdz=1。
将上述结果代入全导数公式:
dtdw=y⋅(−sint)+x⋅cost+1⋅1=sint⋅(−sint)+cost⋅cost+1(代入x=cost,y=sint)=−sin2t+cos2t+1=cos2t+1(利用三角恒等式cos2t−sin2t=cos2t)
将 t=0 代入上式:
dtdwt=0=cos0+1=1+1=2
结论:dtdwt=0=2。
设 z=F(u,v)⋅sinx,其中 u=ex,v=cosx,求 dxdz。
z 是由 F(u,v) 与 sinx 相乘得到的函数,且 u,v 都是 x 的函数,因此需结合乘积的求导法则和复合函数求导法则求解。
根据乘积求导法则 (uv)′=u′v+uv′,令 u=F(u,v),v=sinx,则:
dxdz=dxdF(u,v)⋅sinx+F(u,v)⋅dxd(sinx)
F(u,v) 是 u,v 的函数,而 u,v 又是 x 的函数,因此:
dxdF(u,v)=∂u∂F⋅dxdu+∂v∂F⋅dxdv
其中:
∂u∂F=Fu′(或 F1′),∂v∂F=Fv′(或 F2′);
dxdu=ex(因 u=ex),dxdv=−sinx(因 v=cosx)。
代入得:
dxdF(u,v)=Fu′⋅ex+Fv′⋅(−sinx)
将 dxdF(u,v) 和 dxd(sinx)=cosx 代入乘积求导的结果中:
dxdz=(Fu′⋅ex−Fv′⋅sinx)⋅sinx+F(u,v)⋅cosx=Fu′exsinx−Fv′sin2x+F(u,v)cosx
结论:dxdz=Fu′exsinx−Fv′sin2x+Fcosx(也可将 Fu′ 写为 F1′,Fv′ 写为 F2′)。
设 z=f(x2−y2,cosxy),其中 x=rcosθ,y=rsinθ,求 ∂r∂z 和 ∂θ∂z。
令 u=x2−y2,v=cosxy,则 z=f(u,v)。
u,v 是 x,y 的函数;
x,y 是 r,θ 的函数(极坐标变换)。
因此,z 是二次复合函数,需通过 “多层链式法则” 求解偏导数。
image-20251025111300804根据链式法则,∂r∂z 需通过 u,v 对 x,y 求偏导,再结合 x,y 对 r 求偏导,最终叠加得到:
∂r∂z=∂u∂z⋅∂x∂u⋅∂r∂x+∂u∂z⋅∂y∂u⋅∂r∂y+∂v∂z⋅∂x∂v⋅∂r∂x+∂v∂z⋅∂y∂v⋅∂r∂y
分别计算各偏导数:
对 u 求偏导:∂x∂u=2x,∂y∂u=−2y;
对 v 求偏导:∂x∂v=−ysin(xy),∂y∂v=−xsin(xy);
对 x,y 求关于 r 的偏导:∂r∂x=cosθ,∂r∂y=sinθ;
对 z 求关于 u,v 的偏导:∂u∂z=f1′,∂v∂z=f2′。
代入并化简:
∂r∂z=f1′⋅2x⋅cosθ+f1′⋅(−2y)⋅sinθ+f2′⋅(−ysinxy)⋅cosθ+f2′⋅(−xsinxy)⋅sinθ=2f1′(xcosθ−ysinθ)−f2′sinxy(ycosθ+xsinθ)
同理,∂θ∂z 需通过 u,v 对 x,y 求偏导,结合 x,y 对 θ 求偏导,叠加得到:
∂θ∂z=∂u∂z⋅∂x∂u⋅∂θ∂x+∂u∂z⋅∂y∂u⋅∂θ∂y+∂v∂z⋅∂x∂v⋅∂θ∂x+∂v∂z⋅∂y∂v⋅∂θ∂y
分别计算各偏导数:
对 x,y 求关于 θ 的偏导:∂θ∂x=−rsinθ,∂θ∂y=rcosθ;
其余偏导数与步骤 2 中一致。
代入并化简:
∂θ∂z=f1′⋅2x⋅(−rsinθ)+f1′⋅(−2y)⋅rcosθ+f2′⋅(−ysinxy)⋅(−rsinθ)+f2′⋅(−xsinxy)⋅rcosθ=−2rf1′(xsinθ+ycosθ)+rf2′sinxy(ysinθ−xcosθ)
结论:
∂r∂z=2f1′(xcosθ−ysinθ)−f2′sinxy(ycosθ+xsinθ)
∂θ∂z=−2rf1′(xsinθ+ycosθ)+rf2′sinxy(ysinθ−xcosθ)
(其中 f1′=∂u∂f,f2′=∂v∂f)
设 z=f(u,v),x=u+av,y=u−av(a 为常数),且 z 关于 x,y 有二阶连续偏导数,求 ∂x∂y∂2z。
根据链式法则,z 是 u,v 的函数,而 u,v 又通过 x,y 关联。先求 u,v 对 x 的偏导数:
由 {x=u+avy=u−av,解得 u=2x+y,v=2ax−y。
对 x 求偏导:
∂x∂u=21,∂x∂v=2a1
因此,
∂x∂z=∂u∂z⋅∂x∂u+∂v∂z⋅∂x∂v=f1′⋅21+f2′⋅2a1
即对 ∂x∂z 关于 y 求偏导。注意 f1′,f2′ 仍是 u,v 的函数,需继续用链式法则:
先求 u,v 对 y 的偏导数:
∂y∂u=21,∂y∂v=−2a1
对 ∂x∂z 关于 y 求偏导:
∂x∂y∂2z=∂y∂(21f1′+2a1f2′)=21(f11′′⋅∂y∂u+f12′′⋅∂y∂v)+2a1(f21′′⋅∂y∂u+f22′′⋅∂y∂v)=21(f11′′⋅21+f12′′⋅(−2a1))+2a1(f21′′⋅21+f22′′⋅(−2a1))
由于 z 有二阶连续偏导数,混合偏导数相等,即 f12′′=f21′′,代入化简:
∂x∂y∂2z=41f11′′−4a1f12′′+4a1f21′′−4a21f22′′=41f11′′−4a21f22′′
结论:
∂x∂y∂2z=41f11′′−4a21f22′′
(其中 f11′′=∂u2∂2f,f22′′=∂v2∂2f)
二阶混合偏导数(如 ∂x∂y∂2z)本质是 “先对一个变量求一阶偏导,再对另一个变量求偏导” 的连续操作。
核心逻辑:由于一阶偏导数(如 ∂x∂z)仍可能是原自变量(x,y)的函数(或通过中间变量关联),因此求二阶偏导时,需重复链式法则的应用,且要注意 “一阶偏导的复合性”—— 即 f1′,f2′(对中间变量的一阶偏导)仍和原函数 f(u,v) 有相同的复合结构(仍依赖 u,v,进而依赖 x,y)。
以 “已知 z=f(u,v),x=u+av,y=u−av,求 ∂x∂y∂2z” 为例,分两步走:
这一步是基础,需先明确函数的复合关系,再用一阶链式法则求解:
梳理复合链:z 依赖中间变量 u,v,u,v 又依赖最终自变量 x,y(即 z→u,v→x,y);
解出中间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通过方程组 {x=u+avy=u−av,反解出 u=2x+y,v=2ax−y(关键!后续求偏导需用此关系);
应用一阶链式法则:对 x 求偏导时,需遍历所有中间变量的 “路径”,公式为:
∂x∂z=∂u∂z⋅∂x∂u+∂v∂z⋅∂x∂v
代入具体偏导值(∂x∂u=21,∂x∂v=2a1),得到:
∂x∂z=21f1′+2a1f2′(其中 f1′=∂u∂z,f2′=∂v∂z)。
这一步是关键,核心是把f1′,f2′当新的复合函数对待”:
明确求导对象的结构:第一步得到的 ∂x∂z=21f1′+2a1f2′ 是 “两个复合函数的和”,因此对 y 求偏导时,需用和的求导法则,分别对 21f1′ 和 2a1f2′ 求偏导后相加;
对f1′应用链式法则:f1′ 仍是 u,v 的函数(和原函数 f(u,v) 复合结构一致),因此对 y 求偏导时:
∂y∂f1′=∂u∂f1′⋅∂y∂u+∂v∂f1′⋅∂y∂v
其中 ∂u∂f1′=f11′′(f 对 u 的二阶偏导),∂v∂f1′=f12′′(f 先对 u 再对 v 的混合偏导),再代入 ∂y∂u=21,∂y∂v=−2a1,得到:
∂y∂f1′=21f11′′−2a1f12′′;
对f2′同理应用链式法则:f2′ 也是 u,v 的函数,因此:
∂y∂f2′=∂u∂f2′⋅∂y∂u+∂v∂f2′⋅∂y∂v=21f21′′−2a1f22′′(其中 f21′′ 是 f 先对 v 再对 u 的混合偏导,f22′′ 是 f 对 v 的二阶偏导);
利用 “混合偏导相等” 化简:若函数 z 有二阶连续偏导数(题目通常会给出此条件),则 f12′′=f21′′,代入后可消去含 f12′′ 和 f21′′ 的项,最终得到:
∂x∂y∂2z=41f11′′−4a21f22′′。
忘记 “一阶偏导的复合性”:容易误将 f1′,f2′ 当成 “常数” 或 “仅依赖单一变量”,导致跳过对 f1′,f2′ 应用链式法则的步骤(如直接认为 ∂y∂f1′=0,这是最常见的错误);
混淆中间变量与最终自变量:需始终明确 “求导是对最终自变量(如 x,y)求导,而非中间变量(如 u,v)”,因此必须通过 ∂x∂u,∂x∂v 等关联到最终自变量;
忽略 “混合偏导相等” 的条件:只有当函数有 “二阶连续偏导数” 时,f12′′=f21′′ 才成立,若题目未给出此条件,不可随意消去相关项(但考研 / 高数课程中,题目通常默认满足该条件)。
针对 “z=f(中间变量),中间变量=g(x,y)” 型函数,求二阶混合偏导数 ∂x∂y∂2z 的通用步骤:
- 第一步:求∂x∂z
设中间变量(如 u=g1(x,y),v=g2(x,y));
用一阶链式法则:∂x∂z=f1′⋅∂x∂u+f2′⋅∂x∂v;
- 第二步:对∂x∂z求∂y∂
对 ∂x∂z 中的每一项(如 f1′⋅∂x∂u)分别求导,用 “乘积法则 + 链式法则”:
若项为 “A⋅fk′”(A 是仅含 x,y 的系数),则 ∂y∂(A⋅fk′)=∂y∂A⋅fk′+A⋅(fk1′′⋅∂y∂u+fk2′′⋅∂y∂v);
- 第三步:化简
设 z=f(x,y,u),y=y(x,t),t=t(x,u),求 z 对 x 和 u 的偏导数。
image-20251025115047911变量 z 依赖于 x,y,u;y 依赖于 x,t;t 依赖于 x,u。因此,z 最终与 x,u 相关,需分别对 x 和 u 求偏导。
根据链式法则,z 对 x 的偏导数需考虑所有从 z 到 x 的路径:
直接路径:z→x,对应偏导数 fx′(或 ∂x∂f);
间接路径 1:z→y→x,对应偏导数 fy′⋅yx′(或 ∂y∂f⋅∂x∂y);
间接路径 2:z→y→t→x,对应偏导数 fy′⋅yt′⋅tx′(或 ∂y∂f⋅∂t∂y⋅∂x∂t)。
综上:
∂x∂z=fx′+fy′⋅yx′+fy′⋅yt′⋅tx′
同理,z 对 u 的偏导数需考虑所有从 z 到 u 的路径:
直接路径:z→u,对应偏导数 fu′(或 ∂u∂f);
间接路径:z→y→t→u,对应偏导数 fy′⋅yt′⋅tu′(或 ∂y∂f⋅∂t∂y⋅∂u∂t)。
综上:
∂u∂z=fu′+fy′⋅yt′⋅tu′
说明:这里的 fx′,fy′,fu′ 表示 f 对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变量的偏导数(也可记为 ∂x∂f,∂y∂f,∂u∂f);yx′,yt′ 表示 y 对 x,t 的偏导数;tx′,tu′ 表示 t 对 x,u 的偏导数。
一元隐函数存在定理(充分条件):若函数 F(x,y) 在点 P(x0,y0) 的某一邻域内有连续偏导数,且 F(x0,y0)=0,Fy′(x0,y0)=0,则方程 F(x,y)=0 在点 (x0,y0) 的某邻域可唯一确定一个有连续导数的函数 y=f(x),并有y′=−Fy′Fx′
若函数 F(x,y,z) 在点 P(x0,y0,z0) 的某一邻域内有连续偏导数,且 F(x0,y0,z0)=0,Fz′(x0,y0,z0)=0,则方程 F(x,y,z)=0 在点 (x0,y0,z0) 的某邻域可唯一确定一个有连续偏导数的函数 z=f(x,y),并有
∂x∂z=−Fz′Fx′,∂y∂z=−Fz′Fy′
隐函数求导的核心是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通过不同方法(复合函数法、全微分法、公式法)求解导数或偏导数。
① 复合函数法
先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再用复合函数求导规则对各自变量求导(或偏导)。
以方程 F(x,y)=0 为例(唯一确定 y=y(x)):
将 y=y(x) 代入方程,得 F(x,y(x))=0(其中自变量为 x,因变量为 y)。
对 x 求导:
Fx′+Fy′⋅dxdy=0⟹dxdy=−Fy′Fx′
② 全微分法
基于 “各变量关系对等” 的特点,对等式两端同时求全微分(利用一阶全微分形式不变性),再整理出 dz=∂x∂zdx+∂y∂zdy 形式,从而得到偏导数 ∂x∂z 和 ∂y∂z。
③ 公式法
先将等式右侧移项为 0,利用 “一元隐函数存在定理” 的公式求解。
- 对于 F(x,y)=0,导数公式为:
dxdy=−Fy′Fx′
(记忆要点:负号 + 分子分母 “交叉” 对应偏导数)
- 对于 F(x,y,z)=0,偏导数公式为:
∂x∂z=−Fz′Fx′,∂y∂z=−Fz′Fy′
将方程视为 z=z(x,y) 的复合形式,对等式两侧分别关于 x、y 求偏导。
∂x∂(x+2y+z)1+∂x∂z1+∂x∂z∂x∂z−xyzxy⋅∂x∂z∂x∂z(1−xyzxy)∂x∂z=∂x∂(2xyz)=2⋅2xyz1⋅y(z+x⋅∂x∂z)=xyzyz+xyzxy⋅∂x∂z=xyzyz−1=xyzyz−xyz=xyz−xyxyz−yz
∂y∂(x+2y+z)2+∂y∂z2+∂y∂z∂y∂z−xyzxy⋅∂y∂z∂y∂z(1−xyzxy)∂y∂z=∂y∂(2xyz)=2⋅2xyz1⋅x(z+y⋅∂y∂z)=xyzxz+xyzxy⋅∂y∂z=xyzxz−2=xyzxz−2xyz=xyz−xy2xyz−xz
对原方程两端分别求全微分:
d(x+2y+z)dx+2dy+dzdx+2dy+dz(1−xyzyz)dx+(2−xyzxz)dy+(1−xyzxy)dz=d(2xyz)=2⋅2xyz1(yzdx+xzdy+xydz)=xyzyzdx+xyzxzdy+xyzxydz=0
整理得 dz 关于 dx、dy 的表达式:
dz=−xyz−xyxyz−yzdx−xyz−xy2xyz−xzdy
根据全微分的定义 dz=∂x∂zdx+∂y∂zdy,对比可得:
∂x∂z=xyz−xyxyz−yz,∂y∂z=xyz−xy2xyz−xz
设 F(x,y,z)=x+2y+z−2xyz=0,分别求 F 对 x、y、z 的偏导数:
Fx′=1−2⋅2xyz1⋅yz=1−xyzyz
Fy′=2−2⋅2xyz1⋅xz=2−xyzxz
Fz′=1−2⋅2xyz1⋅xy=1−xyzxy
根据隐函数求偏导公式 ∂x∂z=−Fz′Fx′,∂y∂z=−Fz′Fy′,代入得:
∂x∂z=−1−xyzxy1−xyzyz=xyz−xyxyz−yz
∂y∂z=−1−xyzxy2−xyzxz=xyz−xy2xyz−xz
综上,三种方法均得到:
∂x∂z=xyz−xyxyz−yz,∂y∂z=xyz−xy2xyz−xz
对原方程两端求全微分,三个变量 x,y,z 彼此独立:
d(xyz+x2+y2+z2)(yzdx+xzdy+xydz)+2x2+y2+z21(2xdx+2ydy+2zdz)(yz+x2+y2+z2x)dx+(xz+x2+y2+z2y)dy+(xy+x2+y2+z2z)dz=d(2)=0=0
将 x=1,y=0,z=−1 代入(此时 x2+y2+z2=1+0+1=2):
(0⋅(−1)+21)dx+(1⋅(−1)+20)dy+(1⋅0+2−1)dz21dx−dy−21dz=0=0
整理得全微分:
dz∣(1,0,−1)=dx−2dy
将 z 视为 x,y 的函数 z=z(x,y),分别对 x,y 求偏导,再结合全微分公式 dz=∂x∂zdx+∂y∂zdy 求解。
∂x∂(xyz+x2+y2+z2)yz+xy∂x∂z+2x2+y2+z21(2x+2z∂x∂z)=∂x∂(2)=0
代入 x=1,y=0,z=−1,x2+y2+z2=2:
0⋅(−1)+1⋅0⋅∂x∂z+221(2⋅1+2⋅(−1)⋅∂x∂z)221(2−2∂x∂z)2−2∂x∂z∂x∂z=0=0=0=1
∂y∂(xyz+x2+y2+z2)xz+xy∂y∂z+2x2+y2+z21(2y+2z∂y∂z)=∂y∂(2)=0
代入 x=1,y=0,z=−1,x2+y2+z2=2:
1⋅(−1)+1⋅0⋅∂y∂z+221(2⋅0+2⋅(−1)⋅∂y∂z)−1+221(−2∂y∂z)−1−21∂y∂z∂y∂z=0=0=0=−2
由 dz=∂x∂zdx+∂y∂zdy,得:
dz∣(1,0,−1)=dx−2dy
综上,两种方法均得到:
dz∣(1,0,−1)=dx−2dy
解法一:欲求 ∂x∂u,∂y∂u,∂x∂v,∂y∂v,可以将每个方程分别对 x 求偏导数,得出以 ∂x∂u,∂x∂v 为变量的方程组,可解得 ∂x∂u,∂x∂v。同样,可以将每个方程分别对 y 求偏导数,得出以 ∂y∂u,∂y∂v 为变量的方程组,可解得 ∂y∂u,∂y∂v。
解法二:雅可比行列式(简称 “雅可比式”)J=∂(u,v)∂(F,G)=Fu′Gu′Fv′Gv′=Fu′Gv′−Fv′Gu′=0。
通过隐函数求导法则,可推导出以下偏导数公式:
| 偏导数 | 公式 |
|---|
| ∂x∂u | −JFx′Gx′Fv′Gv′ |
| ∂y∂u | −JFy′Gy′Fv′Gv′ |
| ∂x∂v | −JFu′Gu′Fx′Gx′ |
| ∂y∂v | −JFu′Gu′Fy′Gy′ |
将 y,z 视为 x 的函数,对两个方程同时关于 x 求导:
\frac{dz}{dx} = 2x + 2y \cdot \frac{dy}{dx} \tag{1}
2x + 4y \cdot \frac{dy}{dx} + 6z \cdot \frac{dz}{dx} = 0 \tag{2}
将式 (1) 代入式 (2),整理求解:
2x+4y⋅dxdy+6z(2x+2y⋅dxdy)2x+4y⋅dxdy+12xz+12yz⋅dxdydxdy(4y+12yz)dxdy=0=0=−2x−12xz=−6yz+2y6xz+x
再将 dxdy 代入式 (1) 求 dxdz:
dxdz=2x+2y⋅(−6yz+2y6xz+x)=6yz+2y2x(6yz+2y)−2y(6xz+x)=6yz+2y12xyz+4xy−12xyz−2xy=6yz+2y2xy=3z+1x
对两个方程分别求全微分:
dz = 2x \, dx + 2y \, dy \tag{3}
2x \, dx + 4y \, dy + 6z \, dz = 0 \tag{4}
将式 (3) 代入式 (4),消去 dz 后求解 dxdy(即 dxdy=dxdy,同除 dx):
2xdx+4ydy+6z(2xdx+2ydy)2x+4y⋅dxdy+12xz+12yz⋅dxdydxdy=0=0=−6yz+2y6xz+x
再将 dxdy 代入式 (3) 求 dxdz:
dxdz=2x+2y⋅(−6yz+2y6xz+x)=3z+1x
设 F(x,y,z)=x2+y2−z=0,G(x,y,z)=x2+2y2+3z2−20=0,计算雅可比行列式及偏导数:
雅可比行列式 J=∂(y,z)∂(F,G)=Fy′Gy′Fz′Gz′=2y4y−16z=12yz+4y
Fx′=2x,Gx′=2x
Fy′=2y,Gy′=4y
Fz′=−1,Gz′=6z
根据公式:
dxdy=−JFx′Gx′Fz′Gz′=−12yz+4y2x2x−16z=−12yz+4y12xz+2x=−6yz+2y6xz+x
dxdz=−JFy′Gy′Fx′Gx′=−12yz+4y2y4y2x2x=−12yz+4y4xy−8xy=12yz+4y4xy=3z+1x
综上,三种方法均得到:
dxdy=−6yz+2y6xz+x,dxdz=3z+1x
F(x,y)=0,dxdy=−Fy′Fx′ ✔️
令 G(x,y)=−Fy′Fx′=0,dx2d2y=−Gy′Gx′ ❌
Gx′=−(Fy′)2Fxx′′⋅Fy′−Fx′⋅Fyx′′,Gy′=−(Fy′)2Fxy′′⋅Fy′−Fx′⋅Fyy′′
【注】求的是 dxdy=0 确定的隐函数对应的一阶导,并非由 F(x,y)=0 确定的 y=y(x) 对应的二阶导,公式法只可求一阶导。
dx2d2y=dxd(dxdy)=dxd(−Fy′Fx′)
=−(Fy′)2(Fxx′′+Fxy′′⋅dxdy)⋅Fy′−Fx′(Fyx′′+Fyy′′⋅dxdy)
代入 dxdy=−Fy′Fx′
=−(Fy′)3Fxx′′(Fy′)2−Fxy′′Fx′Fy′−Fyx′′Fx′Fy′+Fyy′′(Fx′)2